陽春三月芳菲至,氣象萬千滿江南。3月17日,《當代外語研究》主編、上海交通大學楊楓教授在文科樓A349為外國語學院師生做了題為《知識翻譯學——理論定位與學科體系構建》的學術講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李榮華、黨委副書記劉伯賢、副院長謝競賢出席,并與近100名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聆聽了講座。講座由陳偉教授主持。
講座前,李榮華代表學院向楊楓教授蒞臨指導表示熱烈歡迎與感謝,同時鼓勵師生認真聆聽,相信這一前沿性講座將會極大地拓寬外院師生的學術視野,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有力地推動學院翻譯學科的建設。
講座伊始,楊楓教授從西方翻譯學理論的特點出發,指出其對翻譯對象和翻譯本質諱莫如深,由此導致了翻譯始終處于工具化的邊緣地位。他指出,知識作為實在的存在應當作為翻譯研究的對象和焦點,知識翻譯學正是由此發軔,其邏輯起點在于知識是翻譯的所有存在、是翻譯的對象與本質。隨后,楊楓教授對翻譯與語言、文化、知識的關系進行了闡釋。他表示,翻譯雖由語言織就,但語言的本質并非是其研究對象;知識是人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對世界的認識與經驗,是一種意識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信息工具,而文化則是關于世界、社會和人類命運的觀念與想象;語言承載文化交織的知識,知識的生產就是翻譯的實踐。因此,楊教授提出,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知識加工、重構和再傳播的文化行為與社會實踐。
在談到知識翻譯學的理論框架時,楊教授著重介紹了知識翻譯學的翻譯類型和翻譯標準。他認為,知識翻譯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學科知識翻譯類型,完成了翻譯對象的科學譜系分類。接著,他列舉老子、蘇格拉底、康德等東西方哲學家的思想成果與作品,強調了“真善美”翻譯標準。楊教授詳細闡釋了“知識的地方性”與“翻譯的世界性”,表示翻譯是地方性知識世界化再生產和再傳播的科學共享過程,能夠使不同語言承載的不同知識成為世界文化公共財富。最后,楊教授以知識翻譯學的普通翻譯學理論定位作為總結,指出知識翻譯學致力于語言轉換、話語競爭、知識建構三大層面的研究,具有普通翻譯學的理論氣質,為各個學科的知識積累和轉化提供理論與方法。
楊楓教授的講座結束后,謝競賢副院長做了點評,并就知識翻譯學對新文科建設的啟示、翻譯的真善美標準等問題與楊教授交換了意見,同時表示期待楊教授以知識翻譯學為學術平臺對js3333線路檢測中心的翻譯學科建設給予支持與指導。隨后,楊教授與陳偉教授、楊勇教授及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細致耐心地解答了師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讓師生受益匪淺。

楊楓教授蒞臨指導

李榮華書記致辭

陳偉教授主持

謝競賢提問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