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9日,中美詩歌詩學協會第二屆年會暨現當代英語文學國際研討會,在華中師范大學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美詩歌詩學協會、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寫作中心、《外國文學研究》雜志、華中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和文學院共同主辦。
開幕式由《外國文學研究》主編聶珍釗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胡亞敏教授等致辭,斯坦福大學教授MarjoriePerloff、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Charles Bernstein分別發來賀辭。無論是會議主題發言還是小組討論,都給與會者帶來別樣感受,其新穎度和突破性令人肯定和贊賞。5位學者于大會主旨報告的第一、二場發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和詩人Susan Stuart,宣讀論文“詩歌的過度解讀與不足解讀:以迪金森的第764首詩為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和詩人Hank Lazer的議題是“喬治?奧本與拉里?艾格納:兩位值得更多推介給中國的詩人”,哈佛大學教授Daniel Albright探討了“詩歌中的藝術轉換”,西南大學羅益民教授的報告題目為“從詩與畫的界說看藝術的本體價值——以美國的視覺詩為例”,韓國漢陽大學李英石教授呈現了“藝術轉換:葉芝與阿什伯利”的闡釋視角。
在大會主題發言的第三、四場,與會者聆聽了6場報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Aldon Lynn Nielsen的議題是“勞依德?艾迪遜的《波可可》:一個先鋒詩的個案研究”,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黃運特教授分析了“美國詩歌的聲音風景”,華中師范大學羅良功教授的論文題為“聲音的自然化與社會化:論索尼婭?桑切斯詩歌”,美國密西西比河谷州立大學鄭建清教授聚焦于“理查德?賴特的《我是無名輩》中的禪”,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Akitoshi Nagahata闡述了“車學敬在《放逐者與時間終點》中的戲謔書寫”,中南大學張躍軍剖析了“現代美國詩歌中的中國形象”。
大會還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朗誦會。中外學者歡聚一堂,在音樂、歡笑和掌聲中,通過詩歌語言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追古撫今溝通心靈,去體驗人文情懷,為本次研討會增添一道亮麗風景。
我院美國文學課程組方文開、荊興梅兩位老師參加了會議,并分別在小組討論中宣讀了論文“斷裂?違規?顛覆:未來主義的定義原則”及“《所羅門之歌》的文化干預策略”,同于會專家學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