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晚,由社科處與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的“錫事明理”人文社科講堂暨外國語學院第三十七期“遇見更好的自己”名師學術講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在外國語學院君金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朱義華老師主講,受到了2024年省社科聯社科普及項目資助,同時也是2024年js3333線路檢測中心《英語口筆譯》基層教學組織示范建設點、2024年js3333線路檢測中心“教學名師工作室”培育項目支持活動,吸引了全校眾多師生,尤其是英語專業師生、文化研究者前往參加,共同探討吳歌的外宣譯介與對外傳播。
吳歌作為吳語地區民歌民謠的總稱,是江南勞動人民創造的珍貴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朱義華老師首先從歷史溯源切入,梳理了吳歌的演變脈絡及形式,并從吳歌保護傳承的現狀、不足與吳歌譯介傳播的內涵三部分入手,系統闡述了吳歌譯介傳播的必要性與可能路徑。接著,他針對吳歌譯介的可行性、價值與意義進行了詳細闡述,指出符際翻譯觀與文化種子移植觀有利于解決吳歌在翻譯中遇到的方言障礙與可表演性維度上的難題。他認為采用多模態、富媒體、數智化的外宣譯介與傳播手段,有利于促進了吳歌的國際化保護與傳承,有利于推動多元系統的演化與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同時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積極的意義。最后,朱老師還解答了聽眾的提問并積極參與提問與提供志愿服務的師生贈送了書籍《吳歌精華》,為本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朱義華老師講座兼具科普性與學術性,實例豐富、視聽結合,吳語方言互動游戲的設計更是將本次活動推向了高潮,讓前來參加講座的聽眾全面領略了非遺項目吳歌的獨特韻味與魅力,也感受了江南文化之美,對廣大學生聽眾來說,既是一次視野拓展的非遺科普之旅,也是一次生動的美學教育課。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