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拓展研究生學術視野,由js3333線路檢測中心研究生院主辦、js3333線路檢測中心承辦的“江南講壇”第一百二十一講于2025年4月23日下午在文科樓錦州廳舉行。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揚州大學博士生導師,陳世華教授應邀做了《AI賦能時代的外語學習與外語教學》的主題講座。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謝競賢,日語系主任崔明姬、英語系主任楊勇等出席,論壇由副院長謝競賢主持。外國語學院部分教師和研究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陳世華教授從學科定位、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深入分析了外語專業的現狀與未來。他指出,傳統單一的語言技能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需求,AI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外語專業必須打破“工具性學科”的局限,在保持語言學習本質的同時,不僅需要主動擁抱智能技術帶來的可能性,還應防范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誠信和法律問題。
陳世華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單純的技術翻譯幾乎已不需要人工,但在文學翻譯方面,人工智能無法把握其中細膩的情感,不斷“喂養”之后的人工智能何去何從值得思考。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駕馭AI而非被AI駕馭"的主體意識,使技術真正成為拓展語言能力的助力而非威脅,AI時代文科生應努力成為跨學科發展的“英雄”、人機互動的“幫手”和內容創作的“靈魂畫師”。
人工智能時代,培養什么樣的外語人才是亟待回答的問題。陳世華教授認為,學校應培養具有數字戰略識別、數據驅動決策、人機高度協同、數字倫理識別與防控、終生學習與適應快速變化等技能的人才。在課程內容上,應設置創新思維、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求解能力、決策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創新競賽等。社交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將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系技巧等社交能力要素融入課程,以人文關懷和價值引導塑造學生積極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目標。
在問答環節,現場師生圍繞“AI是否會取代教師”、“AI時代下教師的角色”等問題展開討論。陳世華教授回應稱,教師的職責將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設計者”,需更注重引導學生評估AI輸出、培養人文思辨能力?!?/span>AI只能替代部分的教學實踐,但無法替代情感等人文內容?!?/span>
最后,日語系主任崔明姬對會議進行了總結,并再次表達了對陳世華教授的感謝。她提出語言背后的文化邏輯和情感共鳴,是AI短期內難以替代的,我們應警惕AI對思維能力帶來的惰性。外語教育必須從“工具導向”轉向“能力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學科融合能力。

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謝競賢介紹主講嘉賓

陳世華教授作講座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