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5
日下午,來自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張漢良教授及其夫人周樹華副教授在外國語學院
A349
會議室分別作了題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性別與翻譯》和《摹擬、詩藝與跨媒體符號學的起源》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方文開教授主持,外國語學院文學團隊全體教師、英語系全體教師、大學外語拓展部與基礎部部分教師與部分研究生聆聽了講座。
正逢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周樹華副教授首先介紹了莎士比亞及他的十四行詩,點出莎翁十四行詩中的同性戀指向。通過對比多個中文譯本,周副教授指出了中文翻譯的“去性別”特征,即由于中文語言的“性別中性”特點,導致中文譯本模糊了詩中原本的性別問題。周副教授還認為,基于莎翁所有的十四行詩都是經過出版者再編輯后出版這一事實,在評價譯本時不應存在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問題。
在領略了十六世紀英國文學經典的風采后,張漢良教授又帶領師生們走進了符號學、哲學與美學相結合的殿堂。張教授以柏拉圖的《詭辯家》、亞里士多德的《論記憶》和賀拉斯的《詩辯》為例,講解了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的摹擬論,亞里士多德《創作論》的“詩藝”與“詩辯”,以及藝術別類之間的摹擬與“跨媒介符號學的興起。張教授指出,摹擬區別于模仿,摹擬是創作的動機和鑒賞的條件,摹擬的本能正是藝術的起源。摹擬作為一個藝術總類,是亞里士多德《創作論》的核心概念。
張漢良教授是國內外知名的符號學專家,其夫人周樹華副教授亦是十六世紀英國文學的資深學者。張教授的細致嚴謹和周副教授的風趣幽默完美結合,為我院師生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盛宴。他們不僅讓師生對符號學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為今后的學術道路拓寬了視野。